产品三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产品三类

【暑期社会实践】淬火青春铸钢魂!北科大学子解码钢铁脊梁的青春誓言

发布时间:2025-08-04 16:11:43点击量:

  2025年暑假,我校组织4000余名师生、390支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,以“实践绘就最美青春——钢筋铁骨筑脊梁,青春奋进强国梦”为主题,聚焦“红色寻访续写青年足迹”“科技创新发挥青年才智”“社会服务践行青年使命”“文化传承贡献青年力量”“乡村振兴彰显青年担当”五大专项行动,一大批北科大青年出发,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,体悟民情、感悟发展、践悟真知,践行“请党放心、强国有我”的铮铮誓言,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!

  习在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中,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,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、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殷切希望。钢铁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,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“钢铁精神”。

  为响应习号召,北京科技大学“薪火钢途”实践团的九个实践小队于2025年7月21日起前往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唐山等九座城市的十所钢厂展开调研实践,旨在通过实地调研、口述历史收集、生产体验等多种方式,全面了解钢铁行业的历史脉络、精神内涵以及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,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工业精神的弘扬贡献青春力量。

  实践团走进钢厂生产车间、厂史展览馆及档案库房,通过摩挲锈迹斑斑的战地炼钢设备、泛黄的物资调拨单据,翻看记载着支前故事的老报纸与建设时期的生产日志,系统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钢铁印记。从战争年代工人群体夜以继日赶制枪炮零件的生产记录,到三线建设时期 “先生产后生活” 的厂区规划图,实践团成员用镜头定格实物细节,用笔记还原文献中的奉献场景,逐步拼凑出工人阶级在民族危亡与国家崛起中铸就的精神图谱。

  实践团聚焦 “老中青” 三代钢铁人开展深度访谈:听退休老工匠讲述饥荒年代饿着肚子坚守高炉的往事,看他们珍藏的劳动模范奖章与手写操作规程;与青年技术骨干探讨智能炼钢时代如何延续“轧钢如绣花”的精益态度,记录他们在技术攻关中传承的攻坚精神。通过整理口述史、拍摄工作纪实影像,实践团生动捕捉红色基因在生产革新中的现代表达,探寻钢铁精神从 “苦干实干” 到 “创新突破” 的传承脉络。

  实践团成员与任职于重钢的北科校友开展深度交流。他们向实践团成员细致解读“产学研用,协同创新”的现实路径,寄语学弟学妹既要守住 “轧钢必须毫厘不差” 的工匠精神,也要保持“敢啃技术硬骨头” 的创新锐气,让北科“求实鼎新”的校训与重钢“坚韧不拔、追求卓越”的厂训在新时代同频共振。这场跨越校厂的对话,让实践团成员在前辈的成长轨迹中,更清晰地看到钢铁精神如何通过代际传递焕发新的活力。

  实践团以参观交流、认识实习为载体,深入钢厂生产一线。在炼钢车间,成员们通过与炉前工面对面交流,了解钢水从铁水预处理到连铸成型的全流程,见证智能控制系统如何精准调控炉温;在轧钢工段,跟着老师傅学习辨别不同钢材的轧制纹路,在操作台前体验模拟轧钢操作,直观感受 “轧钢精度达毫米级”的工业标准。

  从通红钢坯的传送节奏到车间数字化、自动化看板的实时数据,实践团在亲身体验中读懂钢铁行业从“粗放生产”到“智能制造”的转型密码,在与一线工人的交谈中体会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背后的坚守与付出。

  在齐大山铁矿智能管控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矿卡定位、矿石品位、设备状态等海量数据,构建了“全流程规划 多工序智能 多场景联动”

  “智慧中枢”。从昔日“人海战术”到如今“指尖操控”,极大地提高了矿山安全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。

  高炉温度、物料输送、能源消耗等数据实时跳动,勾勒出生产全流程的脉络 。工程师介绍,这套系统可对高炉运行实现毫秒级监控,故障预警与智能调度同步响应 。实践团成员凝视屏幕上的动态数据流,直观感知传统钢铁工业向智慧制造转型的澎湃动能 。

  设计热轧钢材的技术人员答道:“当然可以。流程大概是这样的:客户订购了我负责设计的两款产品后,我会先根据客户对产品的具体要求,确定钢里碳、锰、硫、锂、钛、钒这些化学成分;之后按内部文件的规定,制定加热温度、轧制温度和轧制变形量这些参数,再安排生产。产品生产完后,我会检验是否符合客户要求,合格了再交付给客户使用。”

  踏入工厂旧址,斑驳的砖墙仍留着炮弹划痕,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 “叮当” 的抢修声。看着墙上“一切为了前线”

  钢铁产业的根,是军工精神浇的水 ——‘矢志报国’的志气,从那时就刻进了钢铁人的骨头里。”

  “十里钢城”向“城市复兴地标”的转型蝶变 —— 曾经的炼钢车间化身为时尚展馆,废弃料仓蜕变为创意工坊。成员们穿梭其间,从工业遗存的呼吸里捕捉钢铁精神的时代脉动:“从‘热火朝天炼钢铁’到‘创新赋能向未来’,首钢人敢闯敢拼的劲头从未改变,这股力量,正藏在历史褶皱里,燃在转型浪潮中。”

  “卡脖子” 难题,跨越时空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。在“进京赶考”展区,大家围坐讨论:“钢铁人的‘赶考’,是攻克高端钢材的难关,是守护绿色发展的初心,这正是红色基因在产业报国中的生动注解。”

  “工农联盟”的展陈照亮历史纵深。实践团站在复原的会议场景前,聆听党为凝聚革命力量的探索。有人联想到钢铁产业工人:“当年工人阶级在党的引领下觉醒,如今钢铁人在党的号召下创新,从‘轧钢锻铁’到‘科技攻关’,党的领导始终是产业奋进的魂。” 透过珍贵文物与史料,成员们读懂:“钢铁精神”的底色,是信仰铸就的担当,是党旗下永不停歇的奋斗。

  “不怕牺牲、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、艰苦奋斗、万众一心、敢于胜利、英勇奋斗、无私奉献”的太行精神。

  红色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的素材,制作网站并发布整理后的素材及部分推送内容。

  数十位游客开展采访 。采访中,有小学生向我们说起他在课本中学到的《狼牙山五壮士》,有高中生向我们讲述起对太行精神内核的理解,亦有耄耋老者滔滔不绝其早年经历。这些不同年龄参观者的真实表达,折射出红色基因在当代人心中的传承与情感共鸣 。

  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游客,经过后期汇总,生成柱形图和词云图以直观展示调研成果。

  薪火钢途实践团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,构建并管理多个官方账号,形成全方位、立体化的新媒体矩阵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 电话:0898-08980898 手机:13988888888
  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88888888号